全国两会在即,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放假调整的建议,引发热议。
建议试点“隔周三休”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熊水龙拟提交提案,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
熊水龙认为,“双休日”实行近30年来,较好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保证了国民的休息权和健康权。但是,每周两天的休息日不利于国人开展经常性的旅游活动,造成节假日期间出现扎堆外出旅游消费的现象,从而带来了交通拥堵,景区人满为患、餐饮酒店价格高涨等社会问题。
为此,熊水龙建议,加强对调整“双休日”的调研,适时调整“双休日”,如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他说:“这样做既保障了公共休假制度的刚性约束,又提供了全年多个分布均衡的‘三天小长假’,还能助力分散休假、缓解旅游高峰压力。”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春节法定假期放5天,取消调休制度,凑出一个9天长假。
赵皖平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娱乐生活日益丰富,物质和娱乐逐渐成为春节附属物。返回家乡探望父母亲人,才是中国人最核心的情感需求,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维系年味最重要的因素。
不过赵皖平注意到,当前春节7天小长假包含双休日和调休,“满打满算其实休了三天”,而调休更是让春节假期“变了味”,人们疲惫感攀升。“还没陪伴父母几天就要复工复产,老百姓心里不痛快,干活也使不上劲,年味自然就变淡了。”
因此,他建议将春节法定假期由3天增加至5天,加上一头一尾两个周末,将整个春节假期延长至9天,取消调休制度,让老百姓安定过年,过个团圆年。
建议完善推广照料假
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民进中央拟提交的《关于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提案》建议,要加强对家庭照料者的政策支持。完善推广照料假制度,根据老人的年龄及需要照料的程度,合理制定负责照料老人亲属的假期天数。在赡养老人退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家庭照料者的退税额度。
据澎湃新闻,关于休假制度的讨论总能引发热议,这一次同样如此。很快就有网友提出疑问:“动作”这么大,有没有现实可行性?还有不少网友表示担忧:部分企业连双休都没能严格落实,要是真的有了“隔周三休”,会不会是变相的调休,甚至变成一些互联网大厂“大小周”制度的翻版?
而且,“隔周三休”本身就与《劳动法》规定相悖。按照规定,目前的工时制主要有标准工时制与综合工时制。前者是按照社会上最常见的8小时工作制,每周不超过40小时的标准来计算员工的工作量,而后者是在每周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总量下,灵活分配每天的工作时间、工作长度。怎么看,一周固定工作6天都会超出上述规定。
“隔周三休”表面上增加的是“小长假”,实质上增加的是劳动者的负担。正如一些网友所言,一周积累起来的疲劳,不是下一周多休息一天能弥补的。而且,“隔周三休”势必会影响劳动者的生活作息和节奏,也会对经济社会运转造成一定的困扰。
据红星新闻,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二者积极思考的行为应当“点赞”,但这两个建议在现实当中很难行得通。王琪延认为,两会前夕代表们频频议及休假,正是社会劳动效率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休闲生活的写照。对于如何调整完善休假制度,他提出了几点构想:落实和灵活执行劳动者的带薪休假,让劳动者可以自主调节假期;适当延长小长假,避免调休造成的疲劳感;由国企、发达地区试点“做四休三”的周休制度,根据不同地区、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
王琪延强调,国家休假制度是一个完整体系,改革要通盘考虑,“只管宏观,不要太管得过细。大的方向来讲,国家只要把咱们的制度设计好,然后一直执行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