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城市休闲要有人气和审美,地域旅游IP最怕没特色

新京报讯(记者 曲筱艺)5月24日-26日,2021中国休闲度假大会在山东东营举办。本次大会以“挖掘休闲内循环,推进文旅大循环”为主题,就休闲与生态、休闲与文化、休闲与市场、休闲与社会、休闲与生活、休闲与科技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大会现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在主旨演讲中指出,随着休闲度假兴起,中国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大众性的城市休闲、普遍性的乡村休闲以及作为新型消费的度假,房车和营地更是未来导向。他认为,现在高频次、短距离、低单价、大众化是一种趋势,形成了市场分工体系,长短结合、高低俱全,是成熟的表现。

魏小安。

解决三个问题,乡村度假发展才能避免磕磕绊绊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2020年以来乡村旅游和乡村休闲度假的“异军突起”?

魏小安:受疫情影响,传统观光旅游遇到很大阻碍,城市休闲与乡村度假随之兴起。原来我们的乡村旅游是低端旅游,但是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逐步升级,产生了部分高端产品。疫情之后,乡村旅游有一个很突出的变化是乡村度假的兴起。比如,原来到郊区住一晚,属于“休闲”概念,现在可能要住三晚,这就是“度假”的概念。

从市场表现来说,2020年以来,凡是做高端乡村度假产品的,效益都比较好。比如,古北水镇在去年5月推出了一个小院度假产品,平时这些小院没多少人光顾,大家基本就住一晚,但是去年推出后爆满。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需求转向,即海外度假需求的回流,需求变化推动乡村度假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市场行为,而且态势不错。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高端、中端和大众三种体系,是市场逐步成熟的表现。受疫情影响,我预测海外旅游消费需求的回流可能会延续五年。五年时间已经可以培育出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因此这个转型可能就会固定化,这也是中国旅游发展的好时机。

新京报:乡村旅游的高中低端三种不同产品如何长期并存,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魏小安:消费需求本身就是三个层次,供给也必然是三个层次,长期并存这是经济规律,意味着供给所形成的产业体系对应消费体系。只不过,现在乡村度假仍然存在大量问题,首先是政策问题,其次是管制问题,第三是和居民的关系问题。这几个主要问题如果不解决,将磕磕绊绊,起起落落。比如说民宿,2018年全国有21万家民宿,2019年变成18万家了,2020年又萎缩到了16万家,但是今年又在迅速增长,这个起起落落是常态,可是这几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基础便不会牢固。

新京报:乡村休闲有往度假综合体方向发展的趋势吗?

魏小安:很有可能,从经济规律来说一定有兼并、收购、发展的过程,只靠滚动式的发展,速度太慢,而且现在相当一部分资本开始进入,必然要通过兼并收购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规模,这是必然之路。

乡村度假综合体无可厚非,但是既然做综合体,内容、功能、感受以及体验都要综合。我担心的是同质化,走到这儿是这样,走到那儿还是这样,一定意义上把乡村的优势给抹杀了。其实,乡村有当地文化的优势,如果这种度假综合体能够和当地文化结合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异质化,这可能是个好事。

城市休闲要有人气和审美,地域旅游IP最怕没特色

新京报:城市休闲中有哪些短缺需要特别注意?

魏小安:最大的短板是城市治理的理念,因为休闲一定要轻松愉快,要有人气,现在很多城市恰恰缺乏这种休闲氛围; 第二个短板是审美不足。我们做城市休闲,如果没有人文、审美和人气,还能做什么呢?这两个短板说起来不硬,实际上最硬。

新京报:针对消费者对休闲度假的新需求,地域旅游的IP应该怎样塑造?

魏小安:地域的IP形成,有这几个要素,第一,要有地域特色;第二,要通俗易懂,最佳效果是让人听一遍就记住,比如“好客山东”就很不错。如果不遵循这两点,简单随便的几个字并不叫IP,这些需要市场的检验和推动。

行业结构优化,向头部企业集中,向优质企业集中

新京报:旅行社在转型中如何参与到休闲产品的链条中?

魏小安:休闲的消费活动不需要旅行社,线上线下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旅行社原来的主力在出境旅游,未来可以尝试重点着力于研学旅行和老年游。

新京报:今年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将有哪些变化?

魏小安:2021年我们还靠去年短期应对的对策已经不行了,实际上整体旅游业已经产生了另外一个效应,就是结构调整效应或者结构优化效应。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头部企业集中;二是向优质企业集中,有的企业规模并不大,但是质优,所以也能活下来甚至还有不错的发展前景。有企业倒闭,也有企业在成长,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只不过疫情放大了这个过程。散弱差旅游企业的倒闭,对旅游行业反而是好事,所以这种结构调整效应在今年应该能体现得比较充分。优者生存,有一些中等企业或者小企业可以生存,因为它“优”,但“乱七八糟”的企业该退出就退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