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富李河君汉能系九家核心公司“团灭”,畸形商业模式和资金运作是主因

继去年12月汉能系创始人、前首富李河君被辽宁锦州警方带走后,支撑“汉能商业帝国”的最后几根关键柱梁也临近坍塌。李河君和他的新能源世界,终成黄粱一梦。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关于邀请社会中介机构通过网络形式竞争选任破产清算管理人的公告》称,经债权人申请,该院裁定受理北京知旬科技有限公司、秉诚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金江水力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君泰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汉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知乘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汉能薄膜太阳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精诚铂阳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汉能薄膜发电投资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鉴于上述九家公司在区域范围内有较大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决定采取竞争方式选任该系列案管理人。

李河君从水电行业起家,2009年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一路高歌猛进。在港股市场,汉能薄膜的股价曾在短短两年内大涨1800%,一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太阳能上市公司,并助推李河君以1600亿元身家登顶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

汉能的生意看似又一个新能源造富神话,实际上却玩的是“左手倒右手”“自买自卖”的数字游戏。长期以来,汉能旗下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魅影重重。经历了港股上市公司停牌、锦州银行暴雷后,汉能资金链断裂,债务压顶。

2019年,汉能系爆发大面积欠薪。澎湃新闻曾对此报道,数千名汉能系员工被卷入欠薪事件,拿不到工资和报销款,长期拖欠的经销商、供应商款项同样索要无门。不断有个人、供应商、金融机构、地方国企、地方政府将汉能系企业告上法庭。

归根结底,是李河君押错了光伏技术路线吗?与光伏产业当前主流的晶硅技术路线不同,汉能及李河君一直坚持薄膜光伏路线。薄膜路线的优点是柔性化、利用场景更灵活,但在市场成熟度和成本上远逊于晶硅路线。实际上,时至今日,曾就职于汉能的异质结技术人才仍活跃于光伏业界,是异质结技术产业化及降本增效的重要力量。技术路线,并不是其最关键的症结所在。

前首富李河君和汉能商业帝国的坍塌,根源在于其畸形的商业模式和资金运作。

一位汉能前员工对澎湃新闻表示,汉能危机显现后离开的前员工们也曾进行反思,究竟哪里错了?结论是症结源自企业经营管理,“接二连三的重大决策错误,还老用新的错误纠正旧的错误。”

李河君曾坦言,之所以敢投3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就因为“汉能产业基础非常扎实,有非常稳定的现金流”。在他看来,凭借旗下水电业务稳定持续的充沛资金流,汉能是一个最没风险的公司。但早在2015年8月,就有光伏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汉能急于出售旗下光伏电站项目,无奈很难出手,于是开始出售优质水电资产套现。但其实,相对优质的金安桥水电站,此前已被汉能作为融资工具,其股权被重复质押,司法纠纷不断。“李河君用股权质押、水电站资产质押、土地质押,某些资产是质押了好几遍的。”彼时有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

自2009年起,汉能先后两轮“大干快上”的产能扩张在全国20余个城市开设生产基地。众多产业园中,汉能设备少有交付,大多陷入停滞。现如今,只留下一地鸡毛。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