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二院)官方发布《情况说明》,回应了网络上有关“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团队疑受实验环境和试剂影响致多人患癌”的信息。医院表示,近年在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3名罹患癌症,无在读学生患癌。针对将患癌与实验室或者试剂接触进行关联的关切,鉴于个体癌症发生的诱因极其复杂,诚挚欢迎有关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调查。
说明发出后,对于多名非高危年龄段、且在同一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身患罕见癌种的各种猜测依然不断。三人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人疑似患病、前述3名人员是否曾在同一课题组进行研究、患癌是否与实验室课题及使用试剂等有关等成为各方重点关注的问题。
8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微信、电话采访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相关专业人士。多名专业人士表示,此前均没有听说过类似案例的发生。同时,肿瘤的致病机制非常复杂,要明确具体某种或某几种因素与患癌的因果关系难度非常大。同时,网传的试剂、CT辐射等也要达到一定的剂量及暴露时间,才会产生致畸、致癌的可能性。
对患癌与实验室关系进行调查
11月7日,多名网友发帖称,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多名学生患罕见癌症,疑因做实验引起。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11月8日凌晨,中山二院官方发布《情况说明》,回应了网络上有关“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团队疑受实验环境和试剂影响致多人患癌”的信息。医院表示,近年在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3名罹患癌症,无在读学生患癌。
三人确诊患癌时间分别为2023年、2023年6月及2023年10月。
《情况说明》还表示,该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于2009年启用,至今培养超过200名学生。成立以来,实验室一直严格按照规范统一管理,对所有实验人员都有开展实验前安全和规范操作培训。
针对将患癌与实验室或者试剂接触进行关联的关切,鉴于个体癌症发生的诱因极其复杂,诚挚欢迎有关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调查。
但《情况说明》发出后,对于相关事项的争议和猜测仍然未停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上述3名罹患癌症人员是否曾在同一课题组学习工作;除上述3人外是否还有其他人员疑似或确诊患癌;3名非高危年龄段人员在相近时间段患癌,且包括罕见分型恶性肿瘤,这类罕见事项是否与实验室研究课题及研究环节、外部环境有关等是外界关切的主要问题。
对于网传的8日中山二院开始拆除相关实验室的消息,记者也向中山二院进行了求证。院方党办工作人员表示,网传的“拆除截图”只是例行工作,是正常的安全消防检查。但对于是否是相关实验室的问题,该工作人员未再回复。
事件发酵后,多位从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专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几乎没听说过业界有这样的事情(同一课题组多人患癌)发生”。
一家国内知名药企的药理药效部总监对记者表示,人体肿瘤的产生因素特别多,如遗传、环境因素等,但不像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没有听说过肿瘤药企业发生过类似的案例。
另一知名药企转化医学部门总监薛阳(化名)也表示,“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不管是之前读书还是工作后都从来没听说过”。
“每一种癌症的诱导机制不一样,同时也是很复杂的。很多种类癌症在诱发机制上没有一个定论”。薛阳说,“如果怀疑实验者患癌跟其进行的实验有关,首先应该可以排除是研究课题的原因,因为全球范围内研究同一问题的绝不仅仅只有这一个实验室。更多地要去看实验过程中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改变,出现了跟其他实验室正规、正常操作不一样的地方。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研究者患癌,都不能仅凭口头猜测,而需要科学论据去支撑”。
薛阳还从实验课题、实验室硬件条件、实验操作规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该课题组进行的是促癌机制研究,该类型研究是否有导致研究者患癌的可能性?针对这一质疑,薛阳表示,这要进一步研究该课题组发表的文献,看他们平时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实验手段,其中是否有致癌可能性。但他也强调,“如果是平时我们通常所知道的实验,不太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即使是在研究致癌机制时涉及到基因改造,其本身也只是对基因表达上进行调控。且通常情况下,使用的高倍病毒已经是灭毒病毒,不太有可能造成人感染。除非是病毒本身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但这需要明确的科学证实,不能捕风捉影地猜测”。
针对实验室条件和操作规范等问题,薛阳认为,从实验室硬件上来看,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实验室建设时间相对较晚,系统和硬件设施应该更健全,是有资源去进行防护的。如果真的因为防护不当产生问题,应该从实验监督等方面去进行追溯。
在操作规范方面,所有的生化实验都要需严格注意安全。比如部分试剂有严格规范标准,需要在通风橱中操作、应该如何储存等。如果将必须在通风橱中操作的试剂拿到细胞操作台上使用肯定是不合理的,这就属于操作环节上的问题。“这是所有研究者进入实验室前应该培训的基本内容”。
而对于网络上谈论到的二甲苯、PET-CT等致癌猜测,薛阳认为,“无论是二甲苯还是其他试剂,都是达到一定剂量或暴露时间才会产生致畸或致癌风险。在这些患癌人员身上,有没有达到相应剂量和暴露时间,是需要去调查的”。
但他也坦言,要论证具体因素和患癌之间的因果关系难度很大。以辐射为例,实验者除了事先要接受辐射培训以外,自己的实验服上也应当配备一个辐射监测装置,装置每个月被收集起来进行检测,看是否满足安全范围内的辐射剂量。“但如果没有配备或定时收集的话,辐射剂量就没办法追溯了”。“二甲苯同理,过一段时间能否检测得到也是问题之一,这些数据是有可能丢失的”。
薛阳最后说,如果的确有多个偶然因素集合在一起导致了如此低概率的事件发生,只能说有联系,很难说是直接证据或有确切联系。
健康医疗博主“庄时利和”也在其微博上表示,按照目前获得的零碎信息,无法判断当事者患癌是否与实验有关,要判断其中因果关系难度很大。但如果最终确认在同一单位短时间内有多名非高危年龄段人员患癌,则要考虑环境因素。
该博主还表示,网传的动物实验PET-CT等原因,根据其对辐射剂量及肿瘤发病过程的了解,个人认为该因素可能性较小。他提醒到,医学和生物学实验存在一定风险,新入组同学应该在上手前认真学习,了解哪些试剂具有毒性或致畸/致癌风险。
记者|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