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支付全球第一,将提升境外来华人士的支付便利化水平

【央视网】12月2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近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已公开发布,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介绍,《条例》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的金融领域首部行政法规,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推动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支付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方面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为中心,商业银行、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广泛覆盖、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目前,4000多家商业银行、180多家支付机构,有效满足了1.6亿经营主体和亿万消费者的支付需求。我国个人银行账户拥有率已超过95%,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

快捷、安全、普惠的现代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服务的特色亮点和重要标识之一。支付服务过去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非银行支付服务的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出商业银行提供大额、对公支付服务为主,支付机构聚焦小额、便民支付服务,二者既有竞争、也有分工合作的新格局。

在支付行业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始终践行“支付为民”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维护支付行业良好秩序。我们将防范化解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断开支付机构与银行直接连接,实施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依法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取得积极成效。

加快支付领域法规制度建设是推进支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以来,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草案。今年11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将于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厘清了支付产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赋予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权力,有力夯实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法治基础,标志着支付行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司法部将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指导支付机构落实好《条例》规定。同时,我们还将抓紧制定《条例》实施细则,做好非银行支付领域现有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清理等工作。

进一步提升境外来华人士的支付便利化水平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任军、吴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28日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推进外卡受理、移动支付、现金使用、账户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境外来华人士的支付便利化水平。

在当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张青松表示,许多境外来华人士习惯使用银行卡、现金,而移动支付在中国更加普及,导致在华支付存在不便。对此,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已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按照“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据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将完善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会同相关部门划定重点商圈、机场、火车站等主要涉外场所,指导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加快推动重点商户开通外卡受理。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张青松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已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中国银联等机构丰富移动支付产品供给,同时创新研发数字人民币解决方案,满足境外来华人员的移动支付需求。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将改善现钞使用环境,组织银行开展ATM机外卡受理改造,提升支持外卡取现的ATM机覆盖率,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将通过引导银行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优化开户流程,提升境外来华人士开立银行账户的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