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男性的职场焦虑:“真的没有人要我”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上的一封求助信火了。

在信中,一名龚姓男子自称高学历,曾任职外企高管,但现今已失业三年,求职无门。现下有妻及两子,只能靠微薄的失业金,偶尔挣到的外快,和有限的积蓄勉强度日。

这位男子认为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原因是自己的年龄,“如今48岁了,绝大部份公司和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原则上不会考虑录用我这样的大龄青年”。

失落大龄职场男的求助信 图源:网络截图

这封信冠以“失落大龄职场男的求助信”标题后,被发送至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的“政民互动”一栏,发送时间是2021年4月6日。

上海男、高学历、外企高管、英语流利、大龄失业、生活压力……当这些信息汇聚到一个人身上,可供解读和讨论的空间出现了。

有网友认为,无论如何总能找到一个糊口的工作;也有网友提到,职场对大龄人士的包容度的确在下降;还有网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说,这些曾经制定游戏规则的人,终于被规则“卷”进去了。

40岁以上的男性在职场上有多难?时代周报记者和两位大龄(40+)求职男青年聊了一下,试图解构他们的心态,映射当下大龄求职者的心理和职场困境。

“填饱肚子就行”的老王

老王是在甘肃陇南的大山里变“老”的。

变成老王以前,小王当过兵,在深圳职场里打拼过——那是2010年以前,小王才30岁。

但后来他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在北京一家公益机构报名当志愿者,工作内容是甘肃陇南的山区支教。老王跟自己的约定是,在那里待3年,再重回深圳继续工作。

三年后,老王感觉当地的教育有了一点起色,但同时也发现,自己一时半会抽不开身。他向公益机构申请再呆一阵。

时间是条单行线,在山沟沟里生活越久,与城市的代沟就越深,回到现代生活的代价越大——这些道理老王都懂,只是他不在乎,直到成为“老”王。

三年又三年。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

自己40+的年纪,身患慢性病的老母亲,未来的生活打算,把老王从甘肃的大山里拖回了现实。

回到现实生活的老王很难。

在山里工作了十几年,他的收入来源只有公益机构发放的生活补贴,从每个月600元涨到了1800元。虽说翻了三倍,但这点钱甚至不够在深圳支付一个月的房租。

对山里的孩子来说,老王是个无所不能的大人物,是连接乡村和城市的关键。但对大城市的职场来说,老王和无数个老王一样,没有什么特别。

离开甘肃后,老王没回深圳,而是直奔河南老家,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帮自己教过的孩子联系高中、技校,甚至试着帮他们找工作。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为孩子们安排好工作后,老王也要给自己找工作了。

时代周报记者向老王说起上海失落大龄职场男的求职信,“你焦虑吗?”他发回了一个微笑的表情,“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追求,只要填饱肚子就知足了”。

但40+的老王其实很清楚自己想要啥。

在甘肃待了10多年里,他看到留守老人的生活,心里觉得难受,想用自己的知识结合护理需求,去为老人们做点事。老王给自己做了个规划——7月去学老年护理,考个初级证书,接着再考中级和高级。

当然,这样的职场经历和大城市的复杂性相比,几乎不值一提。不过,老王始终觉得,老年护理是个朝阳行业,在有限的空间里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

老王的故事也像一个隐喻,最重要的那个,他要接受老了的自己。

待业八年的前制片人

乐乐是个充满喜感的名字,听上去感觉年纪很小,但他马上50岁了。

在年轻的时候,乐乐靠着不赖的颜值在香港的一家电视台工作,后来进了剧组,拍过电影,当过制片人,收入可观。

再后来,乐乐的人生编剧换了人。

他和上海失落大龄职场男有很多相似之处——生活在一线城市,曾经事业可观,家有妻小,现在也都身处失业状态。但不同的是,乐乐已经失业了七八年,孩子眼看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些年里,乐乐也尝试去找工作,但应了那句老话:高不成、低不就。

年龄是一道槛,但没有特长就是另一个问题。在一线城市,有特长的年轻人不计其数,“不会有人要我的”,乐乐说。

身边的人也说,哪怕去送快递或者当外卖小哥,再不济开个滴滴或者当公交司机也可以。乐乐考虑的是,家里有房,每个月多几千元收入对当下的生活不会太大改变,而且待业不全是坏处——至少还能辅导(监督)孩子学习,操持家务。

乐乐的孩子没太多意见。在少不更事的群体中,他和伙伴们说家父是制片人,面子上要比司机来得高级,这有利于社交,属于无形资产。

乐乐也会吐槽心里的难受,但这么多年过来了,他似乎已经适应了这种处境,“只要不去深究,日子也过得下去”。

求职困境还是心理困境

上海失落大龄职场男的求职信被热议,讨论的声音多数围绕职场与大龄。在互联网行业中,这俩是“天敌”

几位曾在字节跳动任职中层的互联网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大厂不待见老资历和大龄员工有多方面原因:这批人底薪和要价高,大多已经生儿育女,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而且,年轻新人更好管理。

在以高效著称的互联网行业,这样的用人逻辑难免会被广泛应用。

在建筑行业,管理方也会要求劳务公司的员工年龄不得高于50岁。因为这个群体大多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样的要求看似也合情合理了。

但这不意味着大龄青年失去存在价值。这个价值分为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家庭价值显得更重要的时候,大龄青年会被迫无奈寻找生计。

在有关上海失落大龄职场男的讨论话题中,有一条留言显得特别心酸——“早上五点去批发市场进菜到农贸菜市场卖,中午去送外卖直到晚上七点,匆匆吃完饭,八点左右,开始滴滴代驾。凌晨十二点收工回家睡觉”。

这或许是四十五岁失业后一部分男性的真实生活。

至于上海失落大龄职场男,他的真实生活或许没有这个留言的作者辛苦。

求助信发出去以后,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他推荐了四份工作。通过面试和自我调整,他已在当月入职了一家民营企业担任市场部副总。

失落大龄职场男发出求助信后,就业促进中心给予回复 图源:网络截图

但工作了一个月左右,他还是离职了。根据上海松江区就业促进中心了解,离职原因跟企业文化有关系,“他觉得这样一种氛围还是不适合的。因为(他当时就职的)是一个民营企业,而他原来就职的岗位,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吧。”

当上海失落大龄职场男消息在网上扩散后,6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上的这封信已经被撤下。

但那位男士没有消失,现实中的他,或许仍然在失业的焦虑与生活的压力中挣扎。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