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全国首个服务价格公布

  据人民财讯,3月31日,湖北省医保局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标志着这一前沿科技正式步入民生领域,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与曙光。其中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为6552元/次,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为3139元/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为966元/次。随着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在湖北的率先落实,湖北省医保局将持续支持医疗创新,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让临床研究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脑机接口助“心想事成”

据经济日报,一个遭遇严重车祸、四肢瘫痪10多年的脊髓损伤患者,要想再一次靠自己吃饭喝水,有可能吗?

在日前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洪波为这个问题带来乐观的回答:“打开脑机接口,你会看到什么是‘心想事成’。”

洪波分享了其团队历时十年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的重大突破。通过把电极放置在大脑硬膜外,采集并解读大脑信号,经无线传输控制外部设备,洪波团队已经帮助3位因脊髓损伤导致高位截瘫的患者实现抓握、举升、自主喝水、脑控轮椅等运动功能。

“低侵入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是这项技术的突出特点。”洪波介绍,为了平衡患者的健康收益和风险,团队采用了与欧美主流方案截然不同的技术策略。为解决传统脑机接口存在的免疫损伤、电极脱落等问题,研究人员将电极植入患者颅骨下硬膜外,避免对神经细胞造成破坏,同时通过近场无线供电与通信技术实现体内无需电池、终生稳定使用。与此同时,依靠强大的算法,团队通过8个电极信号解析出100多个虚拟通道,可以精准解码患者的运动意图。这枚只有硬币大小的植入设备,内含329个精密零件,在国家药监局的指导下,历经40多项安全检测及千余天安全验证。

从科学想法到工程实现,再到临床应用,这项技术为瘫痪病人重获行动能力带来新的希望。目前,团队将启动大规模临床试验,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30例至50例植入手术。洪波表示,团队的目标是让这项技术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

“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但永远向着美好的方向。”谈及下一步计划,洪波表示:“我们将研发自己的芯片,让系统更小、带宽更高、质量更轻,为残疾人开发更轻巧、更安全的下一代产品,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轻松。”在他看来,最理想的脑机接口是一个“看不见”的存在。

中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约300万至400万人,年新增8万至9万例。洪波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一群体。他表示:“对我们做神经工程的科学家来讲,最大的回报、最让我们欣慰的成果,就是残障人士和他们家人脸上的笑容。”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科技在改善残疾人生活、促进残疾人发展方面有巨大潜力。”中国残联计划财务部副主任刘立军表示,科技助残既是服务残疾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应用场景。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残联紧密围绕残疾人科技需求和助残工作需要,推动助残科技研发,将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的关键技术、失能老人多系统智能化康复评价检测与指导技术方法研究等研发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泛汇聚科技创新力量,提升助残科技水平。刘立军表示,下一步,中国残联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壮大助残科技创新力量,促进形成科技助残工作合力。

  脑机接口让实时意念“说话”

据科技日报,英国《自然·神经科学》3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一项新脑机接口技术,其可将大脑中言语活动实时转换成有声词汇,即能让实时意念“说话”。该技术可以帮助失语者重拾实时流畅交流的能力。

当前面向言语的脑机接口一般在个人无声地尝试说话与计算机的有声输出间会延迟几秒,无法实现流畅清晰的交流。这会在聆听者与说话者之间造成交流不畅和困扰。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此次开发了一款无声脑机接口,并将它植入了一名47岁四肢麻痹(四肢和躯干瘫痪)女性的大脑,这名女性在一次卒中发作后已有18年无法说话或发声。

研究人员让她在大脑中用意念讲出包含1024个独特词汇的完整句子,同时用她的脑活动训练了一个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这些脑活动利用植入该患者言语感觉运动皮质的电极进行记录。

随后,研究人员用该模型以80毫秒递增的速度解码在线语音,与受试者的发声意图同步,再用受试者受伤前说话片段训练的模型,生成模拟她声音的音频。这个脑机接口还可以推广至该受试者训练中没有接触过的词汇,研究人员发现,该设备可以连续顺畅运作。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仍需对更多受试者开展进一步研究,但该设备有望让失语者更自然流畅地实时说话,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前,我们也报道过多个将人脑活动转化为语言的脑机接口技术,这些技术让困于语言高墙内的人重获生命尊严,有了实时沟通和交流的可能性。此次,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意念翻译器”,让失去语言能力的受试者开口说话——设备读取她的意识,将其翻译成能懂的语言,解码时间可以与受试者的发声意图同步。通过模拟患者此前说话的声音,机器还能重现她的音色。用脑电波沟通成为现实,未来或可帮助更多语言障碍患者重建自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