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核准10台核电机组,投资规模约2000亿元

  据新闻联播报道,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据澎湃新闻进一步报道,上述获批项目分别为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5、6号机组),广东台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浙江三门核电三期(5、6号机组),山东海阳核电三期(5、6号机组),福建霞浦核电一期(1、2号机组);合计核准5个工程、10台新机组,上述机组均计划采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其中8台为华龙一号机组。经过本次国常会核准后,我国核电机组建设已经实现自2022年以来连续四年年均核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我国核电在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常态化核准建设。
      据财联社,自2022年以来我国连续四年年均核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核电产业发展高景气延续。我国核能领域持续发展,三四代核裂机组相继落地,核聚变装置加速发展。

  核能兼具清洁性与稳定供能的双重优势,近年来我国在核裂变、核聚变领域均迎来加速发展——

核裂变:截至目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8台、装机容量6096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44台、装机容量5235万千瓦;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2024年我国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较上年增长520亿元,创历史新高;在持续推进自主三代核电落地的同时,2024年8月19日核准的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厂一期工程拟建设2台华龙一号压水堆机组、1台HTR-PM600S高温气冷堆机组及配套设施,这也是全球第一台核准的四代气冷堆核电机组,我国核裂变迎来三代规模化、四代逐渐落地的并行发展阶段。

核聚变:2025年,随着高温超导磁体技术、混合堆商业化等产业技术突破,我国核聚变装置落地迎来加速,多个区域装置迭代升级或开启首台套筹备,同时中国聚变等平台迎来资金注入,我国聚变产业发展提速,利好产业链核心环节。

  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核电关键技术研发投入

  新华财经北京4月27日电(记者安娜)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何洋27日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材料、燃料、软件、工艺等方面创新能力和水平,完善核电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小型堆、四代堆等新一代技术研发示范,积极培育核电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何洋是当日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于北京举办的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核电是安全、可靠、经济的清洁低碳能源,在保障能源电力供应、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据何洋介绍,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核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平凡历程,发展规模和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一是核电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已达58台、装机超过6000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44台、装机超过5200万千瓦,合计机组数102台、装机约1.13亿千瓦。2024年,全国核电发电量约45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7亿吨。同时,我国也是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产业链的国家,在工程设计、建设施工、安全运行、装备制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是以高水平安全保障了高质量发展。我国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30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核安全记录,从未发生二级及以上核安全事件,未对公众和环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连续9年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评分全球第一,核电安全在控受控。

三是核电技术不断创新。我国核电技术和产业已经率先完成从二代向三代的转型升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2个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首堆项目均已全面建成投运;全球首个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于2023年12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全球首个陆上一体化小型堆商业示范工程正在抓紧建设,预计2026年投产;核能供暖供汽等综合利用示范、核能与石化耦合示范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及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下一步,我们将为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何洋说,要抓住当前核电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沿海核电建设,科学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加快推进先进核电技术试验示范,推动核能供暖和综合利用,做好厂址资源保护,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保护一批、示范一批”的发展格局。

同时,何洋认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全球核电科技领域正在进入一个活跃的创新时代,小型堆、四代堆等先进堆型以及先进燃料、高端材料等前沿创新理念不断涌现。“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材料、燃料、软件、工艺等方面创新能力和水平,完善核电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小型堆、四代堆等新一代技术研发示范,积极培育核电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他说。

此外,何洋还表示,要统筹兼顾并推动核电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安全核电、科技核电、生态核电。推动核电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在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燃料保障、乏燃料后处理和核电站退役等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形成与核电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和产业布局。

“我国将继续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理念,与各国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全球核电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何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