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26.3万是最低价了,但需要选择贷款购车的方案。”5月29日,北京一家宝马4S店内,销售专员对新款宝马5系给出了裸车报价。
据计算,这款2024年12月底上市的“2025款 525Li 豪华套装”5系,现在落地价仅约32.5万元。另一家北京的宝马4S店则给出了约33万元的落地价。
今年4月,“宝马5系跌破29万元”曾冲上热搜,才过了一个多月,曾经售价超40万元的宝马5系再次降价超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宝马中国曾因宣布退出价格战而引发广泛关注。进入2025年,这家豪华品牌似乎也不再坚持“拒战”宣言,又打起了价格牌。
探访:终端车价26万、落地价33万
5月29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两家宝马在北京的4S店。其中一家4S店销售人员介绍,时值月底冲量,店内给出的是5系入门车型“2025款 525Li 豪华套装”最优惠价格——车辆裸车价格为26.3万元,购置税约2.25万元,保险约1.4万元,验车上牌费用0.2万元,赠送贴膜、脚垫、镀膜。不过,想要享受此价格,用户需要选择贷款方案,贷款利息约2.3万元,综合后车主提车共需支付约32.5万元。
另外,该销售人员称,店内仍有老款宝马5系入门版库存车,库存时间近10个月,可以优惠5000元。
而在另一家4S店中,销售人员也在多次沟通后给出了26.49万元的最低报价。其也表示,此外还有车辆购置税2.3万元,保险1.4万元,验车上牌0.1万元,装饰0.4万元(包含贴膜、脚垫、镀膜),同时银行贷款利息为2.6万元,落地价约33.3万元。而北京市部分区域有购车消费券,叠加优惠后车主支付约33万元即可买下最新款5系。对于近10个月的库存车,该销售人员称店内可以优惠1万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还从其他多家北京宝马4S店了解到,在满足贷款购车的条件下,目前宝马5系入门款的裸车价格确实已低至26万元,而最终落地价格在30万元以上。目前宝马5系现指导价为43.99万-52.59万元。
除了2025款 525Li 豪华套装款外,宝马5系其他车型也有一定幅度的降价。(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白昊天)
汽车价格战再起 20多万的车14万卖
据每日经济新闻,2.99万元的吉利帝豪、3.49万元的奇瑞瑞虎3x、直降5.3万元的比亚迪海豹……当这些跌破认知的”白菜价”新车密集轰炸市场时,新一轮的车市价格战似乎又开始了。
自比亚迪5月23日推出的“限时一口价”促销活动后,吉利、奇瑞、凯迪拉克等品牌第一时间跟进。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在走访市场时发现,所谓“史上最低价”实则暗藏套路。有销售人员坦言,所谓降价不过是把国补、置换补贴等政策重新包装。一位吉利销售人员表示:“价格战是有一些噱头,清库存冲销量才是真。”
面对新一轮车市促销,有消费者欣喜,也有消费者担忧。比如,上海市一位近期计划购车的赵女士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警惕:“以前从不敢想3万元能买辆车,现在反而怕继续降价,因为更怕偷工减料。”
冲击销量目标 有车型单车利润仅两千元
“临近半年节点,各个车企都在冲刺销量目标,希望上半年的销量表现能好看一些。所以这次多个厂家表示活动都是限时的,我们最近在卖车时也会和消费者强调,优惠活动只能延续到端午节假日。所谓的‘价格战’也是希望能够再拉一波销量。但主机厂已经把利润压到极致了,像星愿这种走量车型的单车利润只有2000元。”上述吉利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吉利汽车销量约93.8万辆,而今年吉利汽车的销量目标为271万辆。
同样面临销量目标压力的还有比亚迪。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比亚迪销量约为138.09万辆,而其全年销量目标为550万辆。“这次官宣降价,一是促销量,在今年上半年结束前冲刺一下;二是清库存,今年上了‘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之后,要把之前的老车尽快销售出去。”比亚迪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上述别克销售人员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原来20多万元的车现在下探到14万元,已经没有办法谈利润了,现在就是冲销量,把市场份额提上去。”
各大品牌都有!“零公里二手车”从哪里来 卖向何处 影响有多大?
据澎湃新闻,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日前在接受访谈时抨击汽车行业“零公里二手车”的乱象,掀开了行业灰色流通环节的隐秘一角。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二手车行业专家潘磊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零公里二手车,其实市场上早就存在,早些年称为“包牌包税车”,厂家为了清理库存而产生,价格确实也比正常价格偏低,这类车源也很好地补充了市场需求。
但他强调,现在的汽车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产能出现过剩,大批量甚至超大批量的零公里二手车出现,必然会让本就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雪上加霜。其打击面之广,新车市场和二手车市场都会被波及,整个汽车市场价格体系都将遭到侵蚀。
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零公里二手车”?
“和新车相比,其实就只差了个手续。”钟亚介绍,这类车辆虽已完成上牌登记,却几乎未投入实际使用,物理状态与新车无异,仅是“身份不同”。
近年来,部分车企通过激进的商务政策如销售返利、金融贴息等向经销商施压,迫使后者超额采购车辆。例如某4S店月销售能力是80辆车,却常常因政策激励被迫采购120辆甚至150辆。
超出市场需求的这些车辆,很大一部分会通过零公里二手车渠道低价批量卖出,“在渠道中,几乎可以看到所有品牌的零公里二手车。”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一到季末、年末,零公里二手车会大量出现在市场上的原因,因为经销商要在这个时间去冲业绩。现在新增了一个节点,就是新老车型换代。”钟亚表示。
那么4S店为何不自己降价销售?钟亚解释说,库存车对经销商的现金流很不友好。对于汽车流通行业来说,现金流就是生命,经销商必须快速回笼资金,才能维持业务的健康运转。
而库存车辆不仅阻碍现金流,还会大幅增加支出。
一方面,一辆车的库存成本包括停车、人工、折旧等,一天甚至可以达到数百元,可以说是“多存一天就多亏一天”。
另一方面,我国新车销售必须有合格证,车辆合格证的有效期一般为1-2年,有效期限内未售出车辆的话,还得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补办合格证,“没有经销商愿意支出这么多成本”。
“零公里二手车”有何风险?
零公里二手车在市场上肆虐,根本原因是车企对销量的过度追求,对车企自身的伤害也是长远的。
有分析指出,目前零公里二手车交易过程中存在补贴政策被变相套用的风险。部分二手车商利用车辆置换补贴规则,通过报废车置换方式获取1.5万至2万元国家补贴,这种操作扭曲了政策设计。
套用补贴的隐患的确必须引起关注,但补贴是短期的。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从长远来看,“新车二手化”故意催生出的零公里二手车乱象,为汽车行业带来的伤害将更为严峻。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有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通过“新车二手化”的非常规操作来美化终端销量数据,不仅造成了消费端的认知混淆,更是对车企产销体系的“污染”。
车企往往以上年销量规划下年产销目标,“新车二手化”的行为,扰乱的是车企甚至整个汽车行业的正确产能规划。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各品牌产能充足,库存巨大,终端价格战也越演越烈,表面上看似乎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能够买到更便宜的汽车,实际上,降价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隐患也深埋其中。一份价格一分货,没有利润哪来的服务呢,4s店倒闭、新能源厂家破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的权益和财产也随之受到巨大损失。”潘磊表示。
此外,就个人消费者而言,购买零公里二手车,看似买到的是新车,但也可能面临部分品牌过户后会丧失终身质保等首任车主权益、再次转售时残值更低等隐患,消费者也需对此保持警惕,避免陷入低价陷阱。
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众号,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已经超过40%。当前,行业整体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我们也看到,一段时间以来,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产品售后服务保障、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而“价格战”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把产业发展带入恶性循环。
5月23日以来,某车企率先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多家企业跟进效仿,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恐慌。无序“价格战”加剧恶性竞争,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不仅阻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也将危害消费者权益,并带来安全隐患。
新能源汽车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引领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维护行业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此提出如下倡议:
1.所有企业严格遵从公平竞争原则,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
2.优势企业不为垄断市场,挤压其他主体生存空间,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
3.企业在依法降价处理商品以外,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不进行诱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和消费者根本利益;
4.所有企业应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查整改。
希望全行业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25年5月30日
关于汽车行业“价格战”等“内卷式”竞争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出回应
据新华社,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如何看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倡议?对于汽车行业“价格战”等“内卷式”竞争,将会采取哪些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问题。
这位负责人说,我们赞同并支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的“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车企之间“价格战”,给汽车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冲击,危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位负责人表示,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企业之间无序“价格战”,是“内卷式”竞争的典型表现,不利于企业持续研发投入,进而影响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水平,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损害消费者权益。长此以往,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会减弱。可以说,“价格战”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坚决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根本利益,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位负责人说,希望企业坚持守正创新、质量第一,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提升服务质量,践行社会责任,打造良好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