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意见强调,要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强化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稳妥有序提高城镇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比例。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予以社会保险补贴。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合理确定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提能增收行动。
意见明确,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适时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增量服务事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规划布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人才调配城乡一体化。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调整为常住地提供。推动人口集中流入地城市“一城一策”制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办法。
意见强调,要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重点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逐步提高优质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机制,制定出台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多渠道增加公建托位供给,推动普惠托育纳入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体系。
意见提出,要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以社区为主场景主阵地,加强各类便民服务资源统筹整合,推进服务设施复合利用。支持社会体育场地建设,发展功能复合的多用途运动场地,稳步增加体育场地供给。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夜间开放。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中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和儿童友好理念。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税收等方面支持家庭发展政策。
意见要求,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民生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各地要强化责任落实,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加强重大民生政策跨部门统筹协调。科学评价民生政策实施效果。
事关新业态人员社保、高校“微专业”建设
6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
《意见》从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等方面作出部署。
《意见》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稳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等多项举措。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高校如何设置“微专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
健全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
《意见》提到,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健全参保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转移接续机制,稳妥有序提高城镇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比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能力、人口数量结构与区域分布、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形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必须守正创新,既要坚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也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领域的多重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近年来,灵活就业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
鲁全认为,要积极应对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与实体经济更加密切的结合,各种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依托的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这给建立在传统劳动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量新业态从业人员游离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之外,面临较大的社会风险。
对此,要坚持社会保险“社会化”的基本原则,兼顾就业与社会保险权益保护,通过参数改革的方式,研究和探索将新业态从业人员逐步纳入职工社会保险体系的有效途径。
《意见》还提出,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
记者注意到,国家医保局持续优化生育保险经办服务,精简办理材料,压缩办理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女职工。目前,上海、福建、山东、重庆、甘肃、宁夏等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生育津贴发放至个人,16个省份部分统筹区实现生育津贴发放至个人。
支持高校开展“微专业”建设
教育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意见》强调,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通过挖潜扩容扩大现有优质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将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学校纳入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或托管帮扶。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多个省市已经摸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扩优提质发展路径。比如四川省成都市突出“市级统筹、区县自主、城乡一体、共建共享”,大力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教育急难愁盼问题。
《意见》还提到,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微专业”与普通高校招生专业不同,是近年来各高校正在探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而言,“微专业”就是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以外,由学校各院系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微专业”既可面向全校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用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以及就业竞争能力;也可以面向职场人士,通过学习,为自己充电。
在熊丙奇看来,“微专业”与在校学生辅修另一个专业不同,它更重视学科交叉,课程内容更灵活,教学方式更多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专业面过窄、课程设置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在开设“微专业”时,首先应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探索与之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将“微专业”变异为“考试类”“就业类”培训班,从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次,要把“微专业”融入所有专业课程改革中。
“通过设置‘微专业’,不但可以积累一批跨学科课程,也可以积累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开设跨学科课程,需要进一步赋予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并建立激励教师重视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