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通讯》发表重大成果,成功开发出蚕丝蛋白赋能的微创植入式柔性神经界面。
其“自动变形贴附大脑核心”的特性,一举攻克深脑区监测的技术瓶颈,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的诊疗开辟新路径。
此前,深脑监测面临“微创与精准”的两难:穿刺式电极虽能抵达深部核团,却易损伤脑组织且难以长期稳定监测;柔性平面电极虽贴附性好,却无法微创植入大脑“内表面”。
中科院团队的创新方案完美破解这一矛盾——将形状记忆丝蛋白支架与可变形微电极阵列结合,器件可微型化装入临床常用微创手术导管,实现微创递送。
进入大脑侧脑室后,丝蛋白支架在脑脊液环境中触发形状记忆功能,自动展开并精准贴附于尾状核头、脑室壁等深脑核心区域,如同为大脑“定制贴膜”。
电极走线层的共面金属屏蔽设计,能有效抑制工频噪声,确保信号采集的高信噪比,解决了动态脑脊液环境下的监测难题。
在“帕金森绵羊”模型的验证中,该神经界面展现出卓越性能:不仅稳定捕捉到帕金森病特征性β振荡信号,还能精准记录左旋多巴药物干预后的神经响应变化。
更关键的是,其在长达四周的慢性监测中,始终保持良好电学性能与组织相容性,为长期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这一突破填补了深脑区微创广覆盖监测的技术空白,为深脑核团相关神经疾病的解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


环球产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