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抢购卫生纸成为西方一些国家面临危机时必然而且最先会发生的一件事。到底是何原因让卫生纸成为石油危机的风向标呢?
脱口秀引发抢购潮
1973年10月爆发了史上第一次石油危机,欧佩克对欧美、日本等国采取了石油禁运措施。当时欧佩克的石油占到了美国石油进口的2/3,这一手“卡脖子”很快给美国带来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燃油、天然气短缺,造成民众恐慌。每个加油站外面都排起了汽车的长龙。许多商场为了节约能源而停电,一些城镇为应对危机甚至禁止使用圣诞彩灯。美国人拼车上下班的情况也明显增多。在这样一个糟糕的大背景下,美国人普遍有一种“短缺心理”,这种心理恰巧又被一位脱口秀主持人“点燃”了。
1973年12月19日,在美国深夜档脱口秀电视节目《今夜秀》中,主持人约翰尼·卡森说:“你知道,这些天我们有很多短缺,但是你听到最新消息了吗?我不是在开玩笑,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卫生纸短缺。”在这个节目的煽动下,美国人迅速冲到商店买下了他们能找到的每一张卫生纸。到第二天中午,全国所有超市的卫生纸都卖光了。细究之下,也可以看到一系列真实消息如何演变成谣言的。当年11月初,有美国媒体报道了有关日本人抢购卫生纸的消息。与此同时,来自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哈罗德·福莱利希收到投诉称有公司为规避美国联邦价格管制增加纸张出口造成政府用纸短缺,福莱利希参议员发布新闻说:“政府印刷机构正面临纸张严重短缺的问题。”随后,又爆出在为政府和军队提供盒装卫生纸的投标中,联邦政府的全国采购中心未能中标。福莱利希参议员遂又发布消息:“我们有可能在几个月内面临卫生纸严重短缺的潜在威胁。我希望我们不必定量配给卫生纸。”新闻媒体报道这则消息时则完全忽略了其中的“可能”“潜在威胁”等说法。这则新闻报道再被约翰尼·卡森的脱口秀节目一传播,随即引发全国性的卫生纸大抢购。
l 卫生纸“短缺”的奥秘
日本的情形也是类似的,一位政府官员的预警性言论被新闻媒体过分解读,从而引发了东京的卫生纸抢购潮并很快波及全国(如图)。关于物资短缺的谣言不仅有卫生纸,辣椒酱、奶酪等也曾被传会发生短缺,但为何只有卫生纸引发全国性的大抢购呢?其实,这与卫生纸这种商品的特性以及消费者的心理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实际上在危机到来时,面对可能发生的供应短缺,民众采购和储备的生活物资是比较全面的,食物、饮用水、药品等都包含在内,当然也包括卫生纸。但问题就在于卫生纸的体积比较大,即使只有少数几位顾客购买,货架上也会造成一扫而空的既视感。平时也许没什么,但在先入为主的卫生纸“短缺”谣言加持下,更加佐证了谣言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对于商家来讲卫生纸的利润很薄,体积大又很占地方,所以商家不可能拿出很大的库存去囤积卫生纸,那样的话仓库租赁费用就太高了。短时间内大量的人囤积卫生纸,必然会造成供不应求,短时间内足以形成卫生纸的抢购和恐慌了。
各种危机“风向标”
卫生纸表面“短缺”的道理虽不复杂,但每逢危机来临时,消费者看着空荡荡的货架和别人购物车中成箱的卫生纸,仍会恐慌性地去抢购卫生纸,越缺就越买。不仅是三次石油危机,包括次贷危机以及最近的新冠疫情初期,欧美各国都会发生卫生纸的抢购风潮,卫生纸也坐实了危机“风向标”的名头。
其实在石油危机时,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的不只是卫生纸等生活用品的短缺和涨价。能源的短缺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人们就见证了NHK电视台发布公告暂停夜间节目,以响应政府节能的号召。而英国人当年的感受则更加直接也更加痛苦,为了节能,英国政府号召人们在冬季每家只为一个房间供暖,一家人挤在一起度过寒冬,挨过石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