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在递交招股书的三个多月后,因财务资料过期,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IPO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
据悉,在去年9月7日,敷尔佳披露招股书,9月30日进入问询阶段,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在12月31日审核中止前,因率先冲刺IPO的创尔生物撤回上市申请,敷尔佳一度被寄予“医美面膜第一股”的厚望。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面膜市场规模高达300亿元,到2024年其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近年来,借“医美”风口,创尔生物和敷尔佳等主打医用敷料的企业脱颖而出,旗下常用于术后修复的“械字号”医美面膜迅速走红。
但随着国家药监局对“医美面膜”和“械字号面膜”监管加强,多数企业受到影响,业绩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预先登陆资本市场的创尔生物和敷尔佳也开始接连中止IPO。
去年年底,因预计2021年营收无法满足上交所科创板年收入达3亿元的规定,创尔生物主动撤回上市申请。而据最新消息显示,创尔生物已于今年1月4日提交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材料,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毛利率不低于70%的暴利生意
公开资料显示,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公司在售产品覆盖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和功能性护肤品,主打敷料和贴、膜类产品,并推出了水、精华及乳液、喷雾、冻干粉等其他形态产品。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公司贴片类产品销售额为贴片类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市场第一,占比21.3%;其中,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占比25.9%,市场排名第一,化妆品类产品占比16.6%,市场排名第二。
敷尔佳算是半路弃药卖面膜。据悉,其前身是黑龙江华信药业,从2015年售卖哈尔滨三联药业旗下药妆面膜,到2017年正式剥离药品业务、成立新公司推动面膜产品发展,敷尔佳一路高歌,四年后带着15.85亿的年收入冲刺深交所创业板。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收3.73亿元、13.42亿元、15.85亿元、3.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亿元、6.61亿元、6.48亿元、1.73亿元;实现综合毛利率77.88%、76.97%、76.47%、76.78%。
并且,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创尔生物综合毛利率分别83.65%、83.51%、82.51%,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也不曾低于70%。从中可以看出,“医美面膜”生意背后的暴利。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至2020年,敷尔佳分别实施现金分红1.2亿元和9.22亿元,累计高达10.42亿元。而招股书中,敷尔佳拟募集资金还有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募资总额的近16%。
接连终止IPO,“医美面膜”不香了?
随着“颜值经济”盛行,医美行业跃升为与白酒行业媲美的黄金赛道,打着“美白补水”、“祛痘消炎”、“温和修复”等功效的医美面膜成为市场热销品,其背后公司的营销投入也水涨船高。
根据敷尔佳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2137万元、1.15亿元、2.65亿元、3369万元,销售费率分别为5.72%、8.6%、16.75%、9.71%。其中,宣传推广费占据了绝大部分销售支出,同期占比分别为10.98%、60.93%、62.62%、83.56%。
但相比重金砸向营销,公司的研发投入就“寒酸”太多。2018年至2020年,敷尔佳研发投入分别为31万元、60万元、148万元,分别占营收的0.08%、0.04%和0.09%。截至2021年3月31日,敷尔佳的291名员工中,仅有2人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0.69%。
而根据创尔生物招股书显示,近三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占比营业收入为5.04%,也才勉强符合企业申报科创板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5%以上的要求。
此前就有相关专业人士指出,“重营销、轻研发”是这个行业的普遍现状。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1-3月,与敷尔佳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率分别为33.18%、38.73%、40.38%、43.74%,而研发费率均值分别为3.80%、3.71%、3.94%、3.82%。
2020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声称,根据《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不得含有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不存在“械字号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
并且,不同于按照化妆品管理的面膜产品,医用敷料应在其“适用范围”或“预期用途”允许的范围内,由有资质的医生指导并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使用,不能作为日常护肤产品长期使用。
原本自主研发能力就不足的“医美面膜”公司们,在“医美”概念监管加强后,也受到了影响。敷尔佳净利增幅从2019年的231.2%降至2020年的-2%;目前也中止了IPO进程。创尔生物也在科创板多次IPO审核终止后,转投北交所。
“医美面膜”的喧嚣,也开始趋于冷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