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超600亿元!全国70%的鲜面,竟是这个县城的人做的!

面条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但中国70%的鲜面都是由一个县城的人做出来的,而且这个县城既不在北方,也不在小麦主产区,但却打造出了面工的劳务品牌,年产值超过600亿元。

重庆小面云阳人做,20万人叫着一个名字

在重庆,这座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城市里,很多人的一天却是从一碗面开始。

在重庆,比自动取款机更多的是火锅店,而比火锅店更多的就是小面店。超过8万家小面店分布在重庆的街头巷尾,撑起了一个年产值超过400亿元的大产业。

这些几乎都是来自重庆云阳的鲜面,不仅在重庆,在全国许多城市的鲜面档口,都是由云阳人经营。

云阳县,距离重庆主城310公里,地处非小麦主产区,并不以面食为主食,但这里走出的面工做出的鲜面却占据了全国70%的鲜面市场。

凌晨3点,伍勇家的面坊就开工了,夫妻二人要赶在天亮前,生产出300斤鲜面条送到县城里的各个面馆。

两个小时不到,300斤鲜面条陆续出炉。早上5点30,伍勇出门送面。这个不起眼的夫妻店,一年的产值能达到45万元。

像伍勇这样做着凌晨鲜面条的云阳人有20万,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尽管规模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云阳面工。

云阳面工成品牌,劳务收入一年近200亿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云阳处于云安盐场之南,古时山南为阳,所以得名云阳。千年盐都一度商贾云集,天南地北的人们汇聚此地,也将吃面、制面的习俗带到了这个“移民城镇”。

然而随着盐业萧条,地处大山深处的云阳也日渐没落。在改革开放初期,云阳人为了求生存、谋生活,走出了大山,也带出了云阳制作面条的手艺。

2000年前后,在外地开一家面坊年收入可高达20万元,外出做面能发财的消息在云阳随之不胫而走,而那些在外发财的面工用的都是云阳本地生产的面机,这也让背着面机外出开面坊成为热潮,从此拉开了走南闯北开面坊的序幕。

1996年李明中转业之后成为曾经生产面机的云阳机械厂负责人,正好赶上销售最火爆的时期。

至今,李明中依然清晰地记得,最多的一个月,他们生产了1202台面机。实际上,这个并不以制造业见长的小县城,面厂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曾经生产出来的面机并没有什么先进的工艺,价格也便宜。

数万面工背负面机出云阳,一步一个脚印,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云阳面工队伍越来越壮大,其中一些脑子灵活的人更是辗转各地,不断开辟新市场。

如今,云阳人开设的面坊覆盖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超过17万户门面、每户面坊年均产值60万元以上。

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打拼的云阳面工,也在寻求回到家乡创业的机会。2003年云阳县政府为了吸引在外创业成功的面工回乡反哺,专门创建了返乡园,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外漂泊了12年的冯小艳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了政府的支持,冯小艳的面厂从最初的作坊逐步变成三条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线,年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高达1.2亿元。鲜面只能现吃现做,相比之下,含水量更低的挂面则可以解决保质期和物流的问题,因此,这也成为升级到规模化生产的云阳面工的共同选择。

在另一家生产企业的厂房里,几台设备正在有序地生产挂面,绿色面团是因为增加了小球藻。

这个高3米的透明熟化箱里,面粉小麦里的胶原蛋白充分发酵,吸收了水分后,面筋网得到充分张开,挂面烹饪起来吸水现象就会缩小。这套设备花费700万元。

在2017年,云阳县政府将云阳面条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并新增云阳面工特色职业培训工作;同年,重庆市也将云阳面工纳入职业培训特色工种。

在“云阳面工”劳务品牌的带动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办面业加工企业和作坊5.6万余家,云阳面业加工年产值超600亿元,劳务收入近200亿元。

半小时观察:劳务有品牌务工有出路

为了断穷根,背着面机走出大山,在异乡吃苦耐劳,诚信经营,靠“传帮带”不断聚集人气,在市场的不断考验中积累下口碑,并渐渐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从散兵游勇到团队作战升级,云阳面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地方劳务品牌的经典成长路径。

一个劳务品牌,是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明信片”,也是赢得市场的“杀手锏”。对劳动者而言,它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务工收入、更强的职业认同;对市场而言,它能降低劳务搜寻成本,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发展。2021年,国内农村外出务工总量达到2.9亿人,已经超出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为这2.9亿人提供更稳定,更体面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叫得响、过得硬的劳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