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了,很多人开始奔走相告:
钱又来了!
想多了,朋友。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注意,这次降准的幅度,只有25BP。
注意:如此小幅度的降准,堪称历史首次。
银行是孩子,央行是妈妈,孩子的钱,要有一部分存在妈妈那里,以备不时之需,这些钱是有一定比例的,就叫“存款准备金率”。
有时候呢,妈妈觉得孩子在外面不容易,就跟孩子说:允许你少交点钱。
存到妈妈那里的钱变少了,那孩子手里的钱,肯定会变多嘛。
孩子手里的钱变多了,那花出去的钱,自然也就变多了。
这就叫“降准”。
以前呢,每次降准的幅度都是50BP,这次只降了25BP,以前从没出现过。
比如,上一次降准是在2021年12月15日,彼时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按央行的公告,本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
这一次,只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再额外多降25BP。
也就是:全面降准0.25%+定向降准0.25%。
小幅降准的同时,降息的预期,也落空了。
4月15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15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85%和2.10%,均与前期持平。
MLF的利率,就是LPR报价的“锚”,MLF的利率不降低,加上本月MLF到期规模也是1500亿。
这意味着:本月的MLF,也只是等量续做,没有额外净投放。
保守的降准,利率也没有降,也没有向市场额外投放更多的钱。。。
以上种种,只能说明一个事实:
央妈觉得,市场里的钱已经够多了!
所以,这是一次“小气”的印钞。
为什么央妈变得“小气”了?
有几个原因:
1,大洋彼岸那边,太闹腾。
央行在公告里明确说了:“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兼顾内外平衡”。
美联储开启加息进程后,全世界的货币格局,被搅得鸡飞狗跳。
4月11日,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出现倒挂,为2010年来首次。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5.5bp至2.764%,中国10年期国债活跃券220003收益率持平为2.7525%。
要知道,资本往哪里流动,是为了“有利可图”。
按正常逻辑,资本借发达经济体的廉价货币与利率,去投资新兴市场,中间赚差价。
但现在利差倒挂,新兴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比发达经济体还要低。
这样一来,资本外流的压力,就会凸显出来。
随便我们的货币政策是“以我为主”,但在中美长端利差倒挂的环境下,外部因素,不可不防。
2,其实我们“不缺钱”。
国盛宏观熊园说,本次之前,21.7.9和21.12.6已各降准50BP了。
今年,央行还上缴了1万亿利润,也属于变相的宽松。
这1万亿,属于外汇占款的管理收益。
你就把它当成账本吧。
利润上缴后,这些钱在资产端表现为“其他资产”减少,“外汇占款”增加。
在负债端,就转移到“政府存款”科目下,如果被支出了,就会变成企业或者居民在银行的存款或流通中的现金,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也相当于全面降准50个BP,或者增加1%的财政赤字。
说白了,跟降准一样嘛。
而且,近一年来,MLF、OMO也大多是等量甚至超量续作,货币的闸门,已经开不小了。
所以,本次降准的公告里,央行说了一句大白话:“当前的流动性,已处于合理充裕水平”。
可是,市场里的钱多了,不代表问题不存在。
中信宏观4月17日的报告指出:
4月以来,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均值为80.6%,显著低于3月的111.8%。
同时,上海和吉林两地的货运流量指数上周仅为16%和15%,均为二者2020年7月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值。
物流是供应链的血液,物流运输受阻后供应链受挫,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生产、消费、进出口。
3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降,环比也低于历史均值,预计4月压力仍然较大。
不用太多数据罗列,正如高层经济会议和央行货币例会上所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是我们肉眼可见的。
当供应链的问题成为当下经济的症结,降准释放多少资金,货币开闸的口子有多大,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楼市。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3月5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147.81万平方米,同比降幅扩大至46.15%。
另据机构监测百强房企销售情况,因为市场低迷、行业信心不足,一季度销售额均值仅为162.6亿元,同比下降47%,接近腰斩。
其中,3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5115.4亿元,同比下降52.7%,是单月销售连续8个月下降。
任凭发出来多少货币,房地产,依旧没有起色。
非但没有起色,降幅反而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降准对楼市的“边际效用”,已经越来越低了。
或者说,已经没有任何刺激作用。
货币是货币,房子是房子,两者的关系,渐行渐远。
这种罕见的“结构”,只有在不断加码的政策火力下,在棚改货币化、利率打折、民企放开融资的多重作用下,才会转变。
以此来看,形势可能会维持到第三季度,才会有转机。
想买房的朋友,不妨继续做个“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