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近一个月下跌后,钢材价格呈触底反弹之势。记者采访企业与专家获悉,部分钢厂认为此次回弹为暂时企稳,整体预期仍不乐观。但社会库存降低、钢贸商成交情况好转,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有地方钢协判断,2024年钢铁行业仍在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面临新机遇。
钢材价格反弹
自3月18日盘中创下3414元/吨的开年新低后,螺纹钢主力合约这两日有反弹之势。截至3月21日下午收盘,该合约涨1.03%至3616元/吨,相较于18日盘中最低价已涨了5.9%。
从现货方面来看,据上海钢联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螺纹钢现货价格从19日开始回升。螺纹绝对指数3月18日触底,随后开始反弹,3月20日涨至3715.4元/吨。
西本新干线研究中心主任孙辉介绍,钢材市场流通经营五大品种,分别为建筑钢材(包含螺纹、线盘)、热轧板卷、冷轧板卷、中厚板、型材。其中,建筑钢材品种占比较大,且经营代理商最多,建筑钢材广泛用于房屋、桥梁、道路等土建工程建设。
此前,孙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3月中旬至4月中旬左右螺纹报价呈震荡回升态势。那么此番价格回弹,是否是需求回暖所致?
部分钢厂表示此次上涨为暂时回弹
记者采访3家钢铁企业中高层获悉,他们认为此番价格回弹并非需求回暖所致,钢价未必呈长期向好态势。
记者从一家江苏钢厂获悉,公司销售的螺纹等钢材价格确有小幅上涨,但不认为价格回暖是需求复苏所致,并将盘面飘红的原因归结于多头赢得博弈。
而一家北方沿海钢厂的高管则告诉记者,下游客户的库存高企,此次只是暂时回弹,行业预期仍不乐观。
“目前日子并不好过,大家都在艰难地坚持生存。冬天到了,春天便不会太远!相信很快会好,信心比黄金重要!”河北钢贸商高管容岩珲说。
库存降低、贸易趋于活跃
释放乐观信号
记者从大宗商品资讯公司获悉,螺纹已开始降库,主流钢贸商成交情况好转。根据行业协会与专家的判断,2024年钢铁行业也存在新的机遇。
上海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认为,春节后螺纹期现价格跌幅一度达400元/吨左右,已至相对低位。空头处于观望状态,因此短期内盘面呈止跌企稳态势。现货方面,钢厂止跌意愿较强,需求也有所复苏。
在孙辉看来,表观需求持续回升、库存连续下降以及前期价格跌幅过大,导致了此次价格回涨。2月下旬至今,下游表观需求量连续7周回升,螺纹社会库存3月初累库见顶,并已经连续2周降库。
徐向春介绍,3月15日起,钢贸商的成交情况出现好转迹象。3月19日,主流钢贸商的建筑钢材成交量达18.7万,为近1年来较高水平。他解释,钢材价格下跌,驱动成交趋于活跃。
至于此次价格反弹时间和幅度,徐向春认为这由供需因素决定,即钢厂是否自律限产,下游需求能否如期恢复。
行业也蕴含新机。记者从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获悉,2024年钢铁产业发展新方向为:先进钢铁新材料;“钢铁+能源”新模式;传感终端及人机协同操作等创新型数字化新技术;控制风险及确保持续生存的新管理;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
此外,钢材的一些细分种类的下游需求也较为乐观。徐向春表示,近两年不锈钢的应用范围在扩大,需求水平一直较好。不锈钢行业专家、无锡中联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建标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锈钢在一定行业对部分碳钢、铝、铜等有替代价值。镍是不锈钢成本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近1年来镍价下行带动不锈钢产品成本下行。
“不锈钢价格下降,对这些制品的替代性便会增强。因此,镍价下行利好下游不锈钢产业。”韩建标表示。
近日升破9000美元/吨——铜价为何创新高
【经济日报】2023年末以来,铜市场呈现供应紧张态势,导致铜精矿紧缺。随着国内铜冶炼企业减产消息的发酵,铜价创下近两年来新高。
预计中长期铜价会继续跟随全球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但因新领域消费拉动,铜价总体将维持升势。
3月份以来,全球铜价持续走高,截至北京时间3月16日凌晨,国际铜价升破9000美元/吨关口,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铜价为何走高?未来铜价走势如何?
“铜兼具金融和商品属性,因其能及时敏锐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被称为‘铜博士’。”招商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思然告诉记者,铜价走高主要受供给端影响。这波铜价反弹,更多是对过去悲观预期的一次修正。
2023年末以来,国际铜矿供应干扰事件频发,铜市场呈现供应紧张态势,导致铜精矿紧缺,国际铜矿供给矛盾开始传导。随着国内铜冶炼企业减产消息的发酵,3月13日沪铜期价突破7万元大关,铜价创下近两年来新高。
目前,国内冶炼企业的铜精矿冶炼平均利润水平已陷入亏损状态。南华期货有色分析师肖宇非表示,供给偏紧导致资金强势涌入,沪铜持仓在近两周内从40万手暴涨至55万手。“短期来看,铜价上涨会影响下游企业的需求,尤其是铜粗加工企业。不过高企的铜价有利于冶炼厂进行空头套期保值。”肖宇非说。
未来铜价走势如何?王思然认为,从宏观逻辑看,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以及全球制造业或进入补库周期,是推升铜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基本面看,铜消费有两个增长点:一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能源行业;二是印度、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对铜的需求增长。这些增长点已接替传统房地产等领域的铜消费,推升了全球铜消费增速。“不过,铜价短期内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无论是宏观因素还是基本面要素,都很难看到强劲的改善。当然,中长周期内铜价前景依然看好。预计中长期铜价会继续跟随全球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但因新领域消费拉动,铜价总体会拾级而上。”王思然说。
方正中期研究院院长王骏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新基建、新材料等方向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铜的应用和需求会日益旺盛。
不仅是铜,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大宗商品估值抬升同时伴随多头资金入场,许多品种的持仓量明显增加。中金公司认为,近期国内外宏观预期有所改善,部分大宗商品因供给端出现调整预期,价格上涨趋势明显。
“大宗商品向好,主要源自供给端偏紧和资金面利好。比如,供给方面,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导致原油供给不确定因素增加,对能源化工板块有一定的提振作用。”肖宇非说。(记者 祝惠春)